《工业设计中国之路》总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名誉副会长
柳冠中
面对西方工业设计史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学者有两种选择,其一是通过不同层次的诠释,使其成为我们理解其工业设计知识体系的启发性手段,毋容置疑,近年中国学者对西方工业设计史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其二是借鉴西方工业设计史研究的方法,建构中国自己的工业设计史研究学术框架,通过交叉对比从中发现两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差异点。在这方面研究进展不容乐观,虽然也有不少论文、著作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总体来看仍然在中国工业设计史的边缘徘徊,或许是原始文献资料的欠缺的原因,或许是工业设计涉及的影响因素太多,以研究者的现有的知识尚不能够有效把握的原因,总之,关于中国工业设计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种状况与当代高速发展的中国工业设计现实需求严重不符。
历经漫长的等待,《工业设计中国之路》大型丛书终于问世,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拥有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丛书基于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的背景,叙述工业设计在中国萌芽、发生、发展的历程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回应时代需求的特征。全书框架构想宏大却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涉及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概论、轻工业产品(4卷)、交通工具产品、装备产品、日用陶瓷产品、工业设计理论探索共计9卷,其意图是在由研究者构建的宏观整体框架内,通过对各行业代表性的工业产品及其相关体系作深入细致的梳理,由此勾勒出整个中国工业设计整体发展的清晰轮廓。
要完成这样的工作研究者的难点首先在于要掌握大量的一手的原始文献,但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文献资料长期以来疏于整理,基本上处于碎片化状态,所以要形成完整的史料必须经历艰苦的史料收集、整理和比对过程。丛书的作者们历经十余年的积累,在各个行业的资料收集、整理、相关当事人口述历史方面展开了扎实的工作,其工作状态一如历史学家傅斯年所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其义无反顾、凤凰涅槃的执着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除了鲜活的史料以外,中国工业设计史写作一定是需要研究者的观念作为支撑的,否则非常容易沦为中国工业设计人物、事件的“点名簿”,这不是中国工业设计历史研究的终极目标。丛书作者以发现影响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以及互相关系为逻辑起点并且贯穿研究与写作始终,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应用工业设计的能力,发掘了大量曾经被湮没的设计事实,贯通了工程技术与工业设计、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设计师观念与社会需求等诸多各极,不将彼此视作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视为有差异的同一。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作者们避免了在狭隘的技术领域和个别精英思想方面作纯粹考据的做法,而是采用了“谱系”的方法,关注了各种微观的事实,并努力使之形成因果关系,因而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异的新的知识点。在避免中国工业设计史宏大叙事的同时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范式,这种成果的产生不是一种由学术生产的客观知识,而是对中国工业设计的深刻反思,保持了清醒的理论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为此,作者们一直不间断地学习阅读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技术史、工程哲学乃至科学哲学方面的著作,与各方面的专家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研究范式的改变决定了《工业设计中国之路》丛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历史资料汇编,而是一部独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献,也是在中国工业设计研究的漫长道路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工业设计诞生于工业社会萌发和进程中,是在社会大分工、大生产机制下对资源、技术、市场、环境、价值、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协调、修正的活动,并可以通过协调各分支领域、产业链以及各利益集团的诉求形成解决方案。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设计的理论、实践、机制和知识也应该作为中国设计发展的见证,更何况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牵一丝动全局的系统。研究历史当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入手,而当这些时空(上下、左右、前后)的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时,自然会让人类这种不仅有五官、体感,还具有大脑、良知的灵魂觉悟,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还带有本质的观念显现。这也可以证明意识对存在的能动力,时常还是巨大的。所以,解析历史不能仅从某一支流朔源,还要梳理历史长河流经的峡谷、高原、险滩、沼泽、三角洲,乃至大海海床的沉积物和地层剖面……
近年来,随着新的工业技术、科学思想、市场经济等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已经被提升到知识和资源整合、产业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乃至探索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高度。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全面部署推进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任务,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提升电子生活质量过程中,工业设计面临着新的机遇。中国工业设计的实践将根据中国制造战略的具体内容,以工业设计作为中国“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的支撑要素,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指导方针,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在2025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而努力。中国工业设计史研究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丛书作者之一沈榆所言: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不仅需要国际最新知识的支撑,也需要来自自身历史深处知识的支持。
我们被允许探索,却不应苟同浮躁现实,坚持用灵魂深处的责任、热情,以崭新的平台,构筑中国的工业设计观念、理论、机制,建设以“产业创新”的分享型服务生态系统的净化、凝练,升华中国工业设计之路以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理想如海,担当做舟,方知海之宽阔;理想如山,使命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